上海这个街道探索“1x2B;1”助餐新模式,个体面馆每天中午变身公益助餐

在金山石化街道,有一家简朴而温馨的“喆喆面馆”。每天中午一到11点,来这里吃饭的老人便络绎不绝,围着黄围裙的店主夫妻变身志愿者,忙前忙后热心接待每一位老人。

原来,这家个体小店已成了街道辰凯居民区的“临时助餐点”。该居民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841名,拥有一个家门口的助餐点是不少老人的心愿。今年,街道联合居委会多次走访调研,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决定想方设法为这里的老人圆梦。

“老年人腿脚不便,最好不需要他爬楼梯。但社区一楼已没有多余空间用于建设助餐点,所以选址成了最大的难题。”石化街道辰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玉玺介绍,经过多次调研走访,并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居民区最终形成了一个“1+1”的助餐模式。

所谓“1+1”助餐模式,即1个正式助餐点+1个临时助餐点,二者互相补充,尽可能方便老年人。正式助餐点位于二楼,由原来的阅览室改造而成,约20平方米,设计成一室多用,老人吃完中饭,还可在这里聊天、休闲娱乐。临时助餐点则为楼下的“喆喆面馆”,主要为一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这得益于辰凯居民区于2018年成立的“美丽街区”商铺治理共同体,联动社区、街区、商区多元主体,发挥基层民主协商作用,激发了商铺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活力。增设临时助餐点的构想一提出,便得到喆喆面馆老板周晖的积极回应。他爽快应承下来,“在一次次自治活动中,社区为我们商铺解决了店招店牌等实际难题,还介绍我们加入了工会。而且,看到老人爬楼梯比较吃力,我们也想帮点忙”。

如今,每到中午11点左右,面馆免费为老人们提供助餐服务,夫妻俩还帮助居委会进行助餐点名,每领完一份饭,便在名单上打上一个勾。为此,他们还特意将营业时间延长,只为让老人们安心舒适地用餐,“本来,我们面店的生意就主要在早上,中午老人们过来用餐,也增加了人气”。有时,一些老人忘记带餐具,店里就提供免费餐具供老人就餐。

不仅如此,夫妻俩还是居委会的志愿者,平日里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活动,也热心地帮助有困难的老人。

“年纪大了,自己做饭不方便,家门口有了助餐点,吃饭非常方便。”陈阿姨激动地说。正在面馆就餐的龚阿姨也补充说:“这里很方便,有电风扇和空调,饭菜也很可口,吃完饭还可以到楼上聊聊天。”

“1+1”的助餐模式,灵活地解决了助餐点的场所问题,也让社区和商家之间建立了和谐共生的邻里关系。据统计,每天中午,有16位社区老人在这个临时助餐点就餐。

小餐桌托起大民生。据介绍,目前,石化街道已形成18家老年助餐点,所有餐品都由博海餐饮制作,每到饭点,便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往每个助餐点;对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社区还发动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街道通过不断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提升辖区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醉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白酒板块遭主力抛售近47亿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