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供电:打好创新组合拳赋能产改新实践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加速器。近年来,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工会打好创新“组合拳”,着力强化阵地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打造创新梯队,推动公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在前、做示范。公司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30余项,地市级优秀成果70余项,1项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今年以来,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资金3683.5万元,完成专利授权73件,发明专利55件;两个班组分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国网公司工人先锋号,1名职工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个班组荣获省工人先锋号。

常州供电:打好创新组合拳赋能产改新实践

强化阵地功能,深耕创新沃土

公司积极落实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打通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创”联盟,建立起由科技数字化部和工会分别主导科技项目和职工技术创新项目,财务部、物资部和人资部等部门在资金、采购和激励等方面协同配合的“双创”工作责任体系,推动公司“双创”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并在青龙“双创”支撑基地建成“双创”中心。该中心先后获“天宁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河海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授牌, 形成区域示范效应。

同时,公司工会持续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在评选劳模先进时,重点选树具备创新特质的时代典型,取得荣誉后及时引导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日常管理中,依据上级要求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考评,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表彰、晋级或降级、撤销,以此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常有序运转。近年来,更是按照“集群化”创新园区的创建思路,在工区层面整合相近工作室,形成营销、配电等多个小型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并融入培训、实训元素,实现工作室迭代升级。

纵向牵头省公司系统营销服务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工作,横向融入常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向“跨区域、跨专业、跨单位”合作模式转变。截至目前,公司携手联盟伙伴单位完成创新攻关成果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累计为企业降损增效1亿多元。

完善创新机制,聚焦成果孵化

公司“双创”联盟常态化开展创新项目征集,协调内外部专家对常规项目与专项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发布创新项目榜单,并提供资金支持;采取“揭榜制”和“点将+竞聘制”相结合的形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攻关团队,签订合约、定期督导、加强互动。项目完成后由“双创”联盟牵头验收。

依托产业单位和“双创”联盟建立“双路径”成果转化机制,对通过验收的创新项目按照“小快灵”的方式自主实施成果转化,并设立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库。对于水平领先、具备规模化推广条件的成果,由“双创”中心核定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基础,统一开展创新孵化培育、推介签约和转化应用。

制定《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科技嘉奖实施办法》,实行“物质+精神”双激励措施。在物质激励方面,对于科技奖项,根据获奖级别给予不同额度奖金;对于专利发明、科技论著、标准制定,根据类别给予不同额度奖金。在精神激励方面,对于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优秀创新成果的主创人员,按获奖级别优先推荐为各级政府以及全国、省电力系统劳模先进候选人。

集结优秀人才,打造创新梯队

公司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电力工匠塑造工程,选拔优秀创新人才,支持创新人才组建创新攻关团队,让创新人才有机会参与或牵头创新项目,并在人员调配、设备配置、技能培训、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提供支撑,让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公司工会将创新创效融入班组建设要素,鼓励班组员工按一定比例组建创客团队,按照生产现场发现问题、班组研讨孵化创意、创新工作室开展攻关,再回到班组进行成果应用的闭环路径,打通现场、班组与工作室之间的创新回路,推动班组创新创效。去年,公司一项成果获2022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成果分获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4项成果分获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省职工“五小”活动优秀小设计、“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中电联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3项成果包揽市“三个十大”奖,2项成果获市职工“五小”活动优秀项目。

下一步,常州供电公司将持续深化职工“双创”工作,多管齐下、多路并进,架设平台、提供舞台,让更多优秀人才、优秀成果竞相展示、脱颖而出,进一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突破,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顾晓芸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