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国宝”长江江豚添丁,万千网友在线“陪产”

《水中国宝》加码,成千上万网友在线陪产。

看江豚产仔,更要趁热打铁,实现江豚繁荣

水中国宝长江江豚的人工繁殖再次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的14岁雌性江豚福久,最近几天成功产下雌性幼豚F9C22

连日来,中科院水生所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了江豚分娩全过程的监控视频权威专家走进新华社湖北分社5G通信创新实验室直播间,通过新华社社交媒体账号在线解读数十家媒体同步播出,吸引大批网友见证添一国宝的特殊时刻

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人工养殖是为江豚就地和迁地保护积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江豚科研也面临着研究队伍不足,研究设备落后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目击者,江豚一家补充

有时潜入水下,有时伸出水面,有时在水中游泳...在中国科学院水文研究所的白海豚博物馆里,江豚F9C22正在和妈妈福久玩耍,母女俩时刻相守。

这是英雄妈妈和福久生下的新宝宝,也是人工繁育江豚取得的新成果。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了江豚分娩全过程的监控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视频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待产的福久一直在水中游来游去,让网上正在分娩的网友感到焦虑

在Tik Tok上留言,提问并表达你的担忧。

根据消息显示,每年的5月至8月是江豚繁殖的高峰期去年8月,中科院水文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对雌性江豚福久进行体检,确认其已怀孕1个多月江豚的怀孕期在12个月左右,所以估计它的预产期可能在今年6月中下旬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自怀孕以来,福久的食量稳步增加,每日最大食量可达3至4公斤为了满足怀孕海豚在怀孕期间的营养需求,研究人员在福久中添加了新鲜的饵料鱼,并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物质

6月27日16时,福久出现明显食欲不振,呼吸间隔缩短,漂浮等行为同时,训练者发现其生殖裂区有有色液体溢出,研究人员立即开始24小时监控,并做好相应预案当日19时35分左右,海豚宝宝的尾鳍被送来经过约2小时的分娩,小海豚于当晚21时35分左右顺利分娩,编号为F9C22

郝玉江说,F9C22出生后,福久表现出强烈的母性,始终积极跟随奶妈,指导F9C22深潜,陪伴它在福久的指导下,母女关系逐渐建立,F9C22第二天四点半左右有了第一次母乳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研究人员确认母亲福久和婴儿F9C22的健康状况良好

福久于2011年从鄱阳湖迁至中科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目前14岁,正值壮年在F9C22出生后的第三天,研究人员确认它是一只雌性江豚这为白海豚博物馆的江豚人工繁殖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看到海豚宝宝顺利分娩,网友们纷纷送上深情的祝福。

很高兴看到我的江西‘小家伙’和‘福久’成功产下幼豚!这不仅是对‘福酒’制作的‘见证’,也是人类与自然的‘爱的连接’陪同数千名网友在线的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温成焕表示,长江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伴随着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全面保护,不开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坚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挥作用,积极行动起来,长江的明天会更好然后我们就可以在长江,鄱阳湖和洞庭湖看到更多江豚妈妈背着宝宝浮出水面的场景

江豚研究,要补短板强弱项

新生命的诞生总是给人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高兴之余,也有业内专家提醒,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17年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这一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旗舰物种的种群数量仅为1012只左右,比大熊猫还稀少。

中国科学院水文研究所是中国最权威的江豚保护研究机构多年来,联合国的许多江豚研究和保护机构,中科院水文研究所,一直在不断探索江豚的人工繁殖除了刚出生的F9C22外,目前长江还有6头江豚,其中3头为人工环境出生的江豚,包括2020年出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江豚YYC,为了解江豚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殖生理提供了重要平台

日前,记者走访白海豚博物馆发现,与想象中设备先进的科研单位不同,这里的设施相当陈旧根据消息显示,该博物馆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主护理馆,生殖馆,生命支持系统,实验楼和标本馆组成博物馆的主要设施和设备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建造时捐赠的

设备用了30年,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中科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培训主任王超群说,江豚人工繁殖对水质要求极高,需要不断进行水循环目前两个养殖大厅每天需要循环换水12次,每次换水1000立方米长期不间断运行,馆内水泵漏水,管道破裂时有发生另外,部分配件已经停产,没有替代品一旦生命支持系统崩溃,馆内养殖的江豚很可能死亡

中科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经费紧张引发的问题,是当前江豚研究和保护遇到多重困境的一个缩影有业内专家表示,江豚珍贵,江豚保护的投入应该与江豚的价值相匹配

一方面是科研基地不够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说,江豚属于鲸目动物开展鲸类研究的机构主要有水产科学研究所,深海研究所,北部湾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但关注和专门研究江豚的机构并不多

在学科建设中,地方水产科研院所和高校往往专注于某一方面,未能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研究团队,难以得到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江豚的人工养殖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距离整个人工养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人才梯队存在一定差距郝玉江说,作为中国最大的江豚研究机构,中科院水文研究所专职江豚研究人员只有6人,加上研究生和职工只有30多人虽然研究所每年招收几名硕士和博士,但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很难从事江豚研究主要原因是可研究的江豚数量少,研究操作难度大,成果难以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研究人员,兽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江豚的研究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科研机构中,兽医往往被聘为劳务派遣人员,专业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弱,制约了科研的有效开展

此外,缺乏研究支持也令人担忧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表示,江豚研究很难获得更多的项目支持,因为它相对较小江豚人工养殖等基础研究课题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出成果,但相关支持并不持续同时,由于当前江豚保护涉及林业,农业等不同系统,不同渠道之间的项目和资金难以打通,导致研究支持结构失衡

趁热打铁,制度提升保障。

令人振奋的是,伴随着一起大保护深入人心和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发生转折,江豚保护措施和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在湖北武汉,当地政府启动江豚回归江城计划,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与中科院水生所联合成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与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江豚繁育和科教设施升级改造,在安徽安庆,当地政府于2021年1月1日实施《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从立法角度加强江豚保护,在江西九江,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湖口县建设集保护,科研,养殖于一体的国家级长江江豚研究基地,该基地临江临湖。

一系列措施正在产生明显的效果在武汉,长江江段多次出现江豚,引起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市民的关注在荆州,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群体持续扩大,成为江豚迁地保护的典范,在汉江潜江段,近30年来首次出现江豚在湖南岳阳,江苏南京等地,江豚也频繁出现,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

有受访专家表示,还是要趁热打铁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对江豚保护研究队伍的支持力度,壮大江豚保护研究队伍,系统提高江豚保护能力

一方面,要布局江豚研究队伍体系,分门别类开展专业化研究杨光表示,要在江豚保护的重点区域布局一批江豚研究机构,通过科学分工,扩大地方水产科研院所,高校和江豚保护管理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互动,特别是加大各单位之间基础,监测和恢复的不同研究成果和数据的共享,共同提高江豚保护科研的整体水平

中国科学院水文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鼎认为,各种江豚研究和保护技术平台的设备设施完全可以完善,为进一步突破江豚保护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此外,要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构筑避免物种灭绝的屏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延亮认为,要加强江豚遗传资源保护,开展物种基因的收集,保存和繁殖,推进江豚基因研究,建立完整的江豚系谱样本库和遗传信息库,利用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熟的基因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江豚离体细胞和冷冻精子库

李延亮说,必要时可以利用水族馆等人工水体的先进设备,精细护理技术和团队,建立江豚搬迁群,在开展科普教育的同时,为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才提供基地,人力和物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积极加强江豚保护的科普和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王表示,可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搭建数字江豚线上线下平台,开发数字江豚产品,吸引市民参与互动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建议,在课堂上加强对江豚的保护,组织江豚知识课程和学生参与江豚巡护,让孩子从小培养江豚保护意识

   
编辑:谷小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相关推荐